一、 机制
地球是一个整体,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与其生存的环境息息相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稳定性关系着生态系统的平衡性。生源要素在陆源以及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是揭示生源物质循环失衡的重要途径。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在自然条件下,缓流水体也会从贫营养状态过渡到富营养状态,不过这种自然过程非常缓慢。而人为排放含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所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则可以在短时间内出现。因此,人类活动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失衡的主要驱动力。生源要素在水-沉积物-生物界面的转化机制及在生物群落间的流转、分布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等均与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内在关系,也是我国水体富营养化机理研究中的难点与瓶颈问题。水体富营养化需要一定空间和时间的限定,对于富营养化的大部分过程,数学模型的建立是有效的,如对于湖泊富营养化负荷的计算、营养浓度的判断、富营养化的判断等问题建立了一系列模型可用于探索湖泊富营养化形成机理中的部分规律。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时,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或赤潮。其中较严重的是以蓝藻为主的水华暴发,其暴发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不仅涉及蓝藻的生理生态特征、水体中营养盐的组成、浓度和形态,还与流域地貌、地理位置、湖盆形态、气候变化等相关。且这些因素并非独立而相互影响,在不同情况下,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同。目前,关于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成因存在不同的见解。多数学者认为氮、磷等营养物质浓度升高,是藻类大量繁殖的原因,其中又以磷为关键因素。影响藻类生长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如光照、营养盐、季节变化、水温、pH值,以及生物本身的相互关系)是极为复杂的。因此,很难预测藻类生长的趋势,也难以定出表示富营养化的指标。
二、 影响
富营养化水体透明度降低,使得阳光难以穿透水层,从而影响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能造成溶解氧的过饱和状态。溶解氧的过饱和以及水中溶解氧少,都对水生动物有害,造成鱼类大量死亡。同时,因为水体富营养化,水体表面生长着以蓝藻、绿藻为优势种的大量水藻,形成一层“绿色浮渣”,致使底层堆积的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分解产生的有害气体和一些浮游生物产生的生物毒素也会伤害鱼类。因富营养化水中含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人畜长期饮用这些物质含量超过一定标准的水,也会中毒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