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上部分分析,本部分选取三家行业内表现突出、具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重点探寻其在经营管理、资本运作、资源整合等方面的成功要素。就盈利能力、成长性和资本市场表现三方面来看,中山公用、万邦达、环能科技、兴源环境、碧水源以及重庆水务均表现不俗。
但是我们分析各企业2015年的主营构成后发现,中山公园、万邦达和兴源环境在水处理技术领域的代表性不够:中山公用接近40%的营收来自于客运服务以及市场租赁;万邦达50%以上的营收来自于保温产品(直管、管件和管道等)和固废处理等其他领域;而兴源环境是以污泥压滤机起家,水处理业务主要来自于其并购子公司,2015年近40%营收来自于压滤机等环保设备。因此,我们选取碧水源、环能科技和重庆水务作为重点分析对象,深度解析其成功背后的关键因素。
碧水源即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7月由归国学者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办,2010年4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碧水源是是国家首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创新型企业、中关村自主创新品牌企业,致力于通过膜技术为国家“治理水环境、开发新水源、保障饮水安全以及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公司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产业链膜技术(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也是中国唯一一家集膜材料研发、膜设备制造、膜工艺应用于一体的企业,占全国膜法水处理市场份额的70%以上。
上市以来,碧水源凭借强大的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及管理创新能力,实现业绩的快速增长、业务的迅速扩大,成为水处理行业领军的平台型企业。2011年到2015年,碧水源的营业收入从10.26亿元增至52.14亿元,营业收入增长率始终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同时,净利润增长率亦始终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从3.41亿元增至13.55亿元。
追溯碧水源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强有力的核心技术支持、高效的商业扩张模式(PPP模式)和持续创新的管理模式,是碧水源迅速抢占水处理市场高地的三大要素。
在技术方面,碧水源始终致力于利用核心膜技术,紧紧围绕国家解决“水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饮水不安全”问题提供务实的整体技术解决方案。2011年到2015年,碧水源的研发投入由0.28亿元增至1.54亿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始终维持在2.6%以上。
截至2015年底,碧水源共申请专利221项,承担高性能低成本外置式超滤膜设备研发与产业化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并且在超/微滤膜制造技术、膜组器设备技术、反渗透/纳滤膜应用工艺技术等以膜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开发领域进一步取得进展与突破,形成了多系列、多类别的高品质产品体系。碧水源是目前国际上少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同时拥有“膜材料生产、膜设备制造和膜应用工艺”完整产业链的企业之一,强有力的核心技术是其迅速发展壮大的基石。
在商业模式方面,碧水源开创了独特的“碧水源模式”:即与地方政府合作,成立合资公司,互惠互利,为当地政府解决水环境问题的同时,也为当地带去了税收和就业,有效了推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此外,碧水源还与地方水务平台通力合作,对于未上市的企业,帮助其短时间内上市,增加融资能力;对于已经上市的,碧水源通过增发入股,共享收益和风险。这种以资本运作为龙头开拓市场、以本身的技术和产品为支撑占领市场从而实现双赢的商业战略,使得碧水源在膜技术异地扩张之初就建立起垄断格局,使国际企业逐渐失去中国市场。
具体而言,自2007年起,碧水源便与全国超30多个省市国有水务公司以PPP模式组建超40家合资公司,处理能力达到1500万吨/日,服务人口超过6000万。其中,碧水源与云南城投采用PPP模式合资成立的云南水务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于2015年5月27日率先在香港上市,成为中国水务领域第一家PPP模式上市公司。独特的混合所有制与“PPP”模式,推动碧水源的膜技术迅速进入新的区域水务市场,市场份额迅速增加,是公司迅速崛起的有力助推剂。
在管理方面,碧水源一直特别重视人才的聚拢,通过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式组建了一支强大的人才队伍,通过强化激励机制来吸纳优秀经营管理人才、营销人才和科技人才,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以适应公司业务快速增长的需要。
公司在全面推行限制性股票、期权、年度奖励等激励措施的同时,森威环保水处理设备公司也积极鼓励分、子公司高管在所在公司持股的激励计划,如云南水务的成功上市成为了该类激励计划成功模式的典范。可以说,高效的管理模式为碧水源持续输送高质量人才团队,是其发展壮大的持续性保障。